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示长安君。宋代。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示长安君:写给长安君看。长安君: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怆(chuàng)情:悲伤。
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这首诗作于嘉祐五年(1060),当时王安石将出使辽国。王安石与他的大妹王文淑感情很深,这次隔了三年再见面,见面后马上又要分别,想起年龄老大,会少别多,无限伤怀,所以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2、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诗以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q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lib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离别看得很重,到了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nianla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nianla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lib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离别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nq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qinq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亲情。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ongm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ongm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兄妹俩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q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uz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ir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ongm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兄妹俩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q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ta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m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ir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自然而然地转入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chouch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day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anw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diang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enghu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ir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闱第三报志喜仍用散木韵践前约也 其三。明代。袁宏道。 磊块破除休,几年禽向游。全家呼季子,举国号糟丘。帝里云霞烂,故山松桂秋。名成不受爵,同上五湖舟。
游罗浮四首 其四。明代。刘存业。 抱被相随石室中,天鸡初唱海涛红。晦明不定山头日,呼舞无端谷口风。前辈书题空石藓,野人心思只云松。神仙骨相知谁是,更踏飞云最上峰。
新繁县显曜院。宋代。梅挚。 绣地萦回宝势长,遍游宁倦徙胡床。禅斋不顾幡风影,讲席乱飞花雨香。苔阵暗连僧榻古,蕉旗低映佛窗凉。我来懒上东台上,目送霜楸感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