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曲德来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王安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4-286
3、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参考资料:
1、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2、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1313-1315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ixiang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述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c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服务,后面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事之简洁。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uo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说理之透彻,安石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a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散文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e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述神童方仲永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u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axi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家乡。“荆公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aon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um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dao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uq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uq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o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写诗,而且能以“养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um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zhishi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c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kaito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uanw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ert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taid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wa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惋惜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k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也是本篇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ixiang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aoy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和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述的情事都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aoy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aoy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ianshi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现实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enghu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aoy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ert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wan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惋惜;进一层,是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k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pip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k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慨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ehu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ex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gank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感慨和文章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ixiang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bian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变化的过程,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mingy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ert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fuq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bian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mingy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命运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bian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变化的关键。第二段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xu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bianhu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变化和结局。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jiewe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结尾的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yil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议论部分,言简意深,HRef=https://www.qijian.info/list/shuo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说理严谨。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雨复作自近村归。宋代。陆游。 夜听萧萧未涨溪,朝行滮滮已成泥。可怜鸠取招麾速,谁似云知出处齐?野菊枝长半狼藉,江枫叶落正凄迷。行人也识龟堂老,小榼村醪手自携。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送归中丞使新罗(一本题下有册立吊祭四字)。唐代。耿湋。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嬴惠庵十景诗为邓元宇将军赋 其四 石窦泉香。明代。王弘诲。 季子坡翁怀古间,松楸石窦水潺湲。源源本本钟情处,家在泉南第几山。
新繁县显曜院。宋代。梅挚。 绣地萦回宝势长,遍游宁倦徙胡床。禅斋不顾幡风影,讲席乱飞花雨香。苔阵暗连僧榻古,蕉旗低映佛窗凉。我来懒上东台上,目送霜楸感北堂。
中渡至西俄洛。清代。和瑛。 朝渡雅隆江,浮梁乃舟造。山谷为我庐,又入西南奥。深林蔽天日,人迹真罕到。凛冽刺毛骨,猬缩马牛踔。小憩麻盖中,有如出冰窖。谁知镜海上,雪比琉璃曜。日华炫素彩,护眼青丝罩。卅里波浪工,白霓愁远峤。所欣阴曀合,绝顶快览眺。四围山卧平,万叠云垂倒。仆从忙戒严,此间多劫盗。潜居黑帐房,长年无井灶。弓箭各在腰,刀剑时悬鞘。斯言咄可怪,我乃粲一笑。饥户守荒山,荒山多虎豹。呼取来坝来,为我作向导。